生命
生命不是宇宙的基本属性,但却是宇宙的必然。
生命形态
生命发挥会有五大形态:原始态、初级态、意识态、分离态、归一态。
一个星球上的生命,都会以原始态开始,但可能会终于任何态。
在生命进入意识态之后,个体将会觉醒,觉醒意味着个体可以不再依赖全体来进入下一形态。
生命全体可以通过努力,进入分离态的。但只有通过个人的追求,才能进入归一态。
原始态
所有生命的最初始形态,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形态,在行星诞生的初期就可能会自然产生。不同星球的生命在该阶段都是相似的。
很多行星在早期都具有产生生命的条件,具体只要满足:
- 适合的元素分布。适合的元素分布,有利于产生水和更复杂的化合物[1]。这个条件比较容易实现[2]。
- 适合的温度。适合的温度可以促使元素合成的物理化学过程的产生,且可以稳定维持合成物的存在,使得生命有机会基于这些合成物进一步进行组装。行星从形成初期的炙热到冷却的过程相当漫长,这期间一定会出现至少一段时间的合适温度。
- 适合的环境变化。星球的环境变化要匹配生命的发展过程,复杂多变的环境适合原始态生命的产生和发展,但不利于初级态生命的生存;稳定环境利于初级态生命的发展,但不利于原始态生命的产生。环境的变化要匹配这种发展阶段,不能超前或滞后。
原始态一般存在于行星诞生的早期[3],如果生命无法在行星稳定下来前(适合原始态的环境存在的时间很短)发展出稳定的编码和传播的方式[4],则生命无法进入下一形态。也就是说,生命在这个阶段可能会停留一段时间后迅速灭亡(不成功便成仁)。
宇宙中大部分诞生之初的恒星系的行星的生命状态处于该阶段。
初级态
生命发展出稳定的编码和传播的方式的形态,此时生命可以积累演化出来的优势,将出现更丰富的发展,样式和功能都会百花齐放(出现非常多的物种),会出现更复杂的机构,完成更复杂的行动,适应更复杂的环境。
此时的编码仍旧是硬编码,即生命对环境的反馈都是事先编码好的。个体在生命周期中无法主动改变该编码(该阶段的生命也不存在主动改变的意识)。
但由于编码和传播时的小概率随机事件,每个个体的编码都会存在细微差异,个体能生存和繁衍下来意味着演化是局部最优的,则该个体的编码会得到进一步的传播[5]。
初级态的生命是多变的,不再单一,不同行星的生命形式会有很大的差别,即使在同一个行星上也会样式各异。
初级态的生命存在时,行星环境已经比较稳定了,生命此时也有比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只要行星环境不发生整体性的极端变化[6],初级态将持续非常长的时间[7]。
初级态生命的多样性,使得初级态生命更适应环境,也就有更多时间可以探索通往意识态生命的演化之路,这种探索是随机的,过程中各物种会起起落落,因此可能会相当漫长[8],在探索过程中也会走非常多的弯路,也有可能最终并不能演化到意识态。
宇宙中大部分能稳定存在生命的行星,其生命状态处于该阶段。
意识态
意识态的核心标志是生命有了意识,意识是生命个体对自身的觉察。
这是迈入智慧生命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阶段。
意识的产生的关键是,生命演化到具备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需要生命体内有更多的内外连接,这比仅仅传递信息要消耗更多能量。在自然演化中,一般是需要特定事件,才能跨越这个壁垒。这个特定事件,可以在漫长演化中随机发生,也可以由其他更高形态的生命来触发[9]。
意识是一种软编码[10]。生命可以在意识的指导下,实施自我控制、实时调整自我参数,总结过去、规划未来,进行长时间的创造性活动,并将更优化结果重新进行软编码。此时生命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和改造能力,在该形态下的生命,环境已经很少能对其产生威胁。
意识会产生自我[11]概念,自我概念将生命个体(从生命群体中)独立了出来,这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个体的能力,
同时,自我概念同时也让生命个体封闭了起来,强大的自我概念,会阻碍生命与灵识连接、进入下一阶段分离态。
意识态生命的发展非常迅速,他们有能力研究和理解宇宙,从而发展科技,改造星球。但意识态生命仍会受到生物学载体[12]的极大影响和制约。
这一形态存在的时间不会太长,数万年到数百万年不等。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果生命一直在外求对科技的开发,将导致意识和科技的不平衡,终有一天会被自己毁灭;
如果生命开始内观并与灵识的连接,从而获得“源代码”进行载体分离,则有机会跨入下一形态。
这个阶段,生命有能力觉醒到灵识,部分个体生命会提前觉悟,并进入下一阶段。他们会留下一些内容来引导未领悟的个体生命[13]。当生命整体对此达成共识后,生命整体才有可能进入下一阶段。
人类当前处于意识态[14]。宇宙中少有生命达到了该形态,但绝对数量并不少。
用计算机比喻
硬件是固化的(身体是硬编码),操作系统和预装的软件是改不了的,但是可以调整软件参数和安装新软件(大脑可以软编码),这样就可以让计算机完成许多不同的任务,灵活度大大增加。但因为并没有获得系统的接口和软件的源代码,该软件只能自己使用,无法传递,硬件也无法更换。
分离态
分离态生命完成了意识与载体的脱离,生命不再受限于生物学载体[15],生命范围获得极大拓展。
分离态生命的关键是已经理解和觉悟了灵识,从而获得了生命和意识的“源代码”[16]。“源代码”是生命意识的载体,有了“源代码”才有可能将意识加载到不同的载体上去。
这里需要理解几点:
- 如果没有觉悟灵识,拥有高科技的意识态生命,仍然可以获得意识的软编码,并将该软编码放入其他的载体,但由于并没有获得软编码背后的“源代码”,这种放入将导致“僵化”(意识无法在软编码上存在),新的载体实际上会处于初级态而不是意识态,但仍可以完成各种复杂任务;
- 对于不同演化路径的生命,都可以发展到意识态,但其软编码将非常不同(有路径依赖),意识态阶段是无法采用“拿来主义”的。在分离态阶段,可以在“源代码”层面优化软编码。
因为可以更换更新载体,生命此时已经不受环境影响,也没有寿命的担忧,几乎没有毁灭的可能。这个阶段的生命,其科技发展已经非常发达,对宇宙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刻,也拥有相当的驾驭能力。
该生命形态发展到后期,生命个体和整体共享着全部的知识,已经非常强大,个体独立生存已经没有丝毫问题,社会形态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集中式社会不复存在,该阶段的生命个体将非常分散。生命个体将非常自由,他们按个人意愿,持续探索宇宙,觉醒灵识。
不同星球发展起来的生命,发展到该形态后期,生命形式和状态逐渐趋同。该阶段的生命可以一直存在下去,生命个体完全觉醒了灵识,则个体将进入下一形态:归一态。
用计算机比喻
此时已经有软件源码,可以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进行编译运行,而不是只能运行在原来的平台上。
归一态
生命个体完全觉悟并融入灵识,认识到宇宙无中生有的本质,彻底放下自我,回归起始,重归于无,即成为宇宙整体,不再分别。
生命的归一态与灵识、无、宇宙及万物都是同一整体的不同表述,本没有任何区别。
感受一下
“你”[17]不再感受到空间/时间/概率[18]的存在,同样也不会受空间/时间/概率的阻隔,因为“你”即空间/时间/概率本身;“你”可以在任何时间“出现”在任何空间,“你”可以“知晓”物质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意识态生命的个体,通过觉悟灵识,可以进入分离态;融入了灵识,可以进入归一态。这过程并不依赖生命整体的进展。生命整体的进展,是可以帮助个体从意识态进入分离态,但是无法帮助个体进入归一态。
归一态生命继续分别和体验着宇宙,不断循环。
未完待续……
回忆加载中,稍晚更新……
例如地球生命中的氨基酸、蛋白质等 ↩︎
因为宇宙中各个恒星在其生命周期末期,会通过抛射或爆炸的形式,提供各种元素,其中H、He、O、C(氢氦氧碳)是最多的四种元素。这四种元素是组成蛋白质最基础和最主要的元素。虽在宇宙中随处可见,但其分布并不均匀,这种不均匀导致了并不是每一个星球都具备该条件。 ↩︎
以地球为例,地球约诞生于46亿年前,诞生后2亿年出现了原始态生命,诞生后最迟6亿年后出现了初级态生命 ↩︎
地球生命以DNA/RNA为编码方式,通过DNA/RNA的转录、复制等方式进行传播。这种方式是基于HHeOC四大元素最自然形成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
可参考达尔文演化理论 ↩︎
以地球为例,恐龙是生命多样性的一个例子,作为曾经的霸主存活了1.4亿年,在陨石撞击带来的环境巨变下也灭亡了 ↩︎
以地球为例,在加拿大魁北克努夫亚吉图克绿岩带的海底热泉沉淀物中发现了化石微生物,这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初级态生命,距今大约40亿年 ↩︎
以地球为例,一些细胞演变成神经细胞,产生了原始的神经网络,逐步形成了神经核团,大约在约6亿年前最原始的大脑就这样出现了,此时初级态生命已经探索了34亿年才演化出大脑这条路线。但是注意,这条并不是唯一路线,但可能是最适合地球生命的路线 ↩︎
分离态生命有可能会有意无意中影响其他星球的生命进程 ↩︎
以地球为例,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具有可塑性,神经网络的重组是一种软编码 ↩︎
自我,在演化过程中由意识构建的保护机制,《指南:自我》对地球游戏的人类自我由详细说明。 ↩︎
载体,承载意识的有形实体(例如身体)或无形虚体(例如大脑神经元构成的量子态),可以被意识控制,也能影响意识。《指南:载体》对地球游戏中的人类载体有详细说明。 ↩︎
以地球为例,个体生命尝试进入下一阶段的努力过程,称为“修行” ↩︎
地球生命进入意识态萌芽(智人)约在十万年前,有了更完整的意识态约在万年前 ↩︎
可以有完全不同形式的存在,例如机器载体;甚至不需要载体,例如网络 ↩︎
是指代意识存在的底层结构图,通过该图重建软编码可以。重载意识。该词是借鉴计算机科学用语,以用于理解,并非就是源代码 ↩︎
归一态是没有你我他的个体概念的,但语言是无法形容的,只能继续假借“你”代入来感受一下 ↩︎